乐山
切换分站
免费发布信息
信息分类
当前位置:乐山058同城网 > 乐山热点资讯 > 乐山行业资讯 >  【已解决】七月半(中元节)的习俗是怎样来的?

【已解决】七月半(中元节)的习俗是怎样来的?

发表时间:2023-05-06 17:00:14  来源:资讯  浏览:次   【】【】【
七月半(中元节)的习俗是怎样来的?       -      中元节的由来超度的意义与供僧的功德/圣严法师      每年农历七月,在中国的民间及各佛教道场,都显得特别忙碌。因为,在.

关于中元节的传说

七月半(中元节)的习俗是怎样来的?

      -

      中元节的由来

超度的意义与供僧的功德/圣严法师
      每年农历七月,在中国的民间及各佛教道场,都显得特别忙碌。因为,在民间的信仰中,以七月为中元,是一年之中除了清明之外的另一次祭祖大节日。这本是由中国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思想延伸而来,不仅祭祀各人自己的祖先,也祭祀那些没有后代亲属关照的孤魂,后来跟佛教的思想结合,就称为「普度」;这在民间,原来还有个来自道家的名称,叫作「打醮」。
      从佛教立场说,七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月份。在佛陀当时开始,每年夏天有三个月的雨安居,从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为止。因为印度地处热带,在雨季中,虫蚁遍野,雨水泛滥,出家人不便外出游化,所以佛陀制定律法,利用这三个月时间,做一年之中定期的安居修行。
      直至七月十五日这天,称为「僧自恣日」,也就是散居于同一区域内的僧众,共同集合在一起,做一次非常坦诚的检讨和报告。因为三个月中,大家都在精进的修行,有不少人因此悟道,证得圣果。其余虽然没有悟道,但身心也都是非常清净、安宁、开朗、坦诚的,这是值得恭喜,也值得欢喜的事,所以又称此日为「佛欢喜日」。而十方信徒,也利用大众僧集合到会的这天,纷纷会合来供僧,因为供养初发心菩萨功德很大,供养刚刚修行完成的行者,功德也非常殊胜,而此时,连带着发生了下边的一桩佛事。
      当佛的十大弟子之一,也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,证到阿罗汉果以后,念及自己的亲恩未报,并以天眼看到他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,便以钵盛美食,用神通奉献给他母亲。由于饿鬼道的业报,本因悭吝的贪心,而引起的热恼之相,故其母虽得到饮食,却于入口之际,即化成火炭。目犍连因此回到佛前,请示佛陀的帮助,佛陀便告诉他,在七月十五的僧自恣日,以种种上好供品供养大众僧,就能救度饿鬼道的众生。因此而说出了一部《盂兰盆经》,梵语的盂兰盆,即解救倒悬之苦的意思,所以,七月十五日的法会,又叫作「盂兰盆法会」。
      另外,还有一位地藏菩萨,也是一位孝子,从《地藏经》看,他累生累世孝顺父母,为孝顺父母而修行佛道。在唐朝从新罗到中国的一位高僧,他的名字就叫地藏,后来到了安徽的九华山,便定居下来。一直流传到今天,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化身救世的根本道场,而这位出身于新罗的地藏大士,他的生日是七月三十日,而且地藏菩萨誓度一切众生,特别是对地狱众生悲愿无穷,故民间相传,七月是地狱门开、鬼来去自在的一月,民间将七月当成鬼月,这又是另一种信仰的根源。
      综合上面的各种资料来看,七月既是慎终追远月,也是普度众生月,怎样慎终追远?怎样普度众生〈最好的方法和最大的功德,就是供僧。可是相沿成习,习久成弊,民间皆用杀生祭祀的方式来媚神、媚鬼,形成了杀猪、宰羊、赛猪公、办流水席等种种奢侈浪费、劳民伤财的陋习,本来是庄严的一场佛事,竟演变为民间迷信的活动。近年以来,台湾地区,一致推行节约拜拜运动,上行下效,已收到了显着的效果。而在佛教中也普遍地推动了供僧的风气。
      谈到供僧,它的功德来源,除了如上所言,于三个月的定期修行而证到圣果,清净身心之外,另有一重意义,特别是今天的中国,只有部分的出家僧众,遵循着结夏三月的生活,多半的人是无法做到的。但信徒供僧仍具特别的功德及意义,仍然值得倡导。
      一般而言,出家人本身的生活所需,非常有限,来自供僧所得,未必全部用于日常生活。剩下的便可以当作道场建设、弘法工作的推广以及救济贫困等用途。所以,供僧等于间接推动了社会福利慈善事业,这和直接将金钱物质投之其间的方式比较,两者虽然都能达到社会上有无相通、彼此互助的效果,而供僧能对于三宝产生恭敬之心,有见贤思齐的功能,有「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」的力量,能鼓励和策动大众去追求佛法化世利人的理想,无形中产生了转移风气净化人间的作用。所以,供僧既符合世间的需要,更能够帮助完成佛法普度众生的目标,因此,七月的超度和供僧是值得遵行并发扬光大的一桩佛事。

      (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五日《人生》一三期)

      本文摘自《明日的佛教》

      -

今天是中元节,有什么关于中元节的传说?

      中元节,又称鬼节,别名七月半、七月十四、祭祖节、盂兰盆节、地官节

      “中元节”是道教的叫法,民间世俗称为“七月半”(或“七月十四”),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。

节日由来

      1、道教

      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,起于北魏。道士寇谦之杜撰了三元节神话,有一位叫陈子祷的人,与龙王三公主结为夫妇,分别于正月十五、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日生下了天官、地官、水官三兄弟,他们被玉帝派驻人间,分掌赐福、赦罪、解厄。

      地官所管为地府,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。

      中元之日,地宫打开地狱之门,众鬼都要离开冥界,接受考校,有主的鬼回家去,没主的就游荡人间,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,因此又称鬼节

      2、佛教

      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。

      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,其母虽然年轻漂亮,却无嘉言懿行,爱财小气,尤其仇视僧人,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,目连按佛祖指点,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,准备百味五果,各种用具,装入盆中,供养十方僧众,其母才脱离恶鬼界,升入天堂。佛祖有鉴于此,推而广之,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,每年的七月十五,做盂兰盆,施佛及僧,报答父母恩情。

历史推论

      1、道教

      在《易经》中,“七”是一个变化的数字,是复生之数。《易经》:“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,天行也。”七是阳数、天数,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,经过七天可以复生,这是天地运行之道,阴阳消长循环之理。“七”也带着神秘的色彩,如天上有“七星”(七星高照)、人的感情有“七情”、色彩有“七色”、音乐有“七音”、诗歌有“七律”、***有“七窍”等等。“七”也是人的生命周期,七岁始受教育,十四岁进入青春期,二十一岁身体完全成熟……。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,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“七七”为终局、复生之局。“七月是个吉祥月、孝亲月,而十四日(二七)是“七”数的周期数。古人选择在七月十四(七月半)祭祖与“七”这复生数有关。

      2、佛教

      “七”是一个变化无穷、蕴涵无尽的数字。依照佛教的说法,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,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,佛弟子在当天,举行“盂兰盆法会”。据《大藏经》的记载,盂兰盆是梵语,“盂兰”意思是“倒悬”;“盆”的意思是“救器”。“盂兰盆”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,衍生出来的意思是: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,供养佛陀和僧侣,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。这种仪式最早是从目连救母的法会开始流行

      农历七月报恩月,在佛教里则有禅七、净七,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无限的意思——

神话故事

      1、三元降诞-中元节的来历

      在很久很久之前,有个名叫陈子祷的书生在天地之间四处游历。

      这一天,他来到东海,在海边发现三个美丽的小金鱼在嬉戏玩耍。陈子祷十分好奇,于是赤脚下水,来到小金鱼面前。

      小金鱼见到生人,并不害怕,摇着尾巴游到陈子祷脚边,在陈子祷脚边环绕奔游。它们一会儿沉入水底,用嘴调皮地拱着水底的粗砂,一会儿冒出水面,冲着陈子祷顽劣地吐着水泡;一会儿一下子远游而去,又在瞬间潜游过来,用身子温顺地摩擦着陈子祷的双脚。

      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陈于祷就要离开了。三条金鱼依依不舍,一直尾随陈子祷到了沙滩。它们在沙滩上,用肚子蹈着粗砂,摇着尾巴,低垂着脑袋。陈子祷十分感动,对它们说道:“金鱼呀,请回去吧,我明天再来看你们,好不好?”这时候海水涌了上来,三条金鱼复归大海,转眼不见了。

      第二天,陈于祷又来到海边和金鱼嬉戏游玩。就这样许多日子过去了,有一天晚上,陈于祷刚躺在床上,就觉得自己迷迷糊糊来到海边,见到了三条金鱼,金鱼流着眼泪说道:“我们本是龙王的三个女儿,下凡来到海边嬉戏玩耍,寻找我们的意中人。父王说,我们的意中人的背上,有三个小金鱼的图案。父王规定的期限到了,我们要回到龙宫去,从此之后我们再难相见!”说罢,海岸上狂风四起,黑浪滔天,陈子祷只觉得背上一阵灼痛,他惊叫一声醒了过来,原来是南柯一梦!

      醒来之后的陈子祷再也无法入睡,睁着眼睛挨到天亮,急匆匆来到海边,背上的灼痛,让他苦不堪言。此时海边依旧风平浪静,东方升起的朝霞,将海面映射得全光闪闪,美丽动人。陈子祷从早等到院,都没有看见那三条美丽的金鱼。就这样一连几天过去了,金鱼始终没有出现。陈子祷因为思念,不思饮食,一天天消瘦下去,终于倒毙在海滩上,上涨的潮汐将他的尸体卷到了大海中。

      巡行的夜叉看到了院子祷的尸体,将其带到龙宫。龙宫里负责生死轮回的悔神,发现陈子祷的背部,有三个小金鱼模样的图案纹身,急忙面见龙王道:“启凛我王,这个人,就是三个公主所要等待的意中入呀!”龙王听了大惊失色:“这个人死了,该怎样是好?”海神说:“此人死后不久,三魂七魄还在体内,待我将其引出来。”于是,悔神将陈于的魂魄引出来,引其面见龙王,在龙王的应允下,见到了三个公主。三个公主一见到陈子祷,高兴得泣不成声:“没想到我们今日还能相见!”

      此后,陈于祷和三个公主结为夫妻。婚后,夫妻四人恩恩爱爱。这一年的正月十五,大光大开,仙乐奏呜,大公主生下一个儿子;当年的七月十五,地上百草茂盛,鲜花盛开,二公主生下一个儿子;到了十月十五这一天,江河湖诲波光掷期,雾留轻飘,样云笼罩,三公主生下一个儿子。

      三个儿子长大成人之后,神通广大,法力无边。元始天尊册封大公主的儿子为“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微大帝”,令其居住在“玄都元阳七宝紫微上宫”;册封二公主的儿子为“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虑大帝”,令其居住在“九土无极世界恫空清虚之宫”;册封三公主的儿子为“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”,令其居住在“金灵长乐宫”。

      2、烧纸的来历

      话说当年蔡伦发明了纸后,写字的困难也就从此得到了解决,造纸成了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。蔡伦的嫂子心里痒痒的,逼着丈夫蔡大伢回去跟蔡伦学造纸好赚钱。蔡大伢经不住老婆的催促,技术未学精就赶回乡里,开起造纸厂来了。

      没有好技术自然造不出好纸,也就难得卖出去。两口子望着一堆堆滞销的纸,非常焦急。一来二去,蔡大伢和老婆想出了一个妙计。夜深人静,邻居突然听到蔡大伢放声大哭,大家都赶来问个究竟。蔡回悲痛地说:'为造纸的事妻子和我争吵了几句,她就上吊了。'蔡大伢跪在老婆棺材前面,哭得死去活来。邻居也都过来帮忙。“都是这些破纸惹的祸!”这时,哭得要死过去的蔡大伢当着众人,一边烧纸,一边哭诉,烧着烧着,棺材里发出了响声,他装着没听见,只管烧和哭。只听老婆在棺材里喊道:'把门打开,我回来了!'这一下可把人们吓呆了,大家你看我,我看你,最后还是壮着胆子,把棺材盖揭开

      。蔡大伢老婆坐了起来,油腔滑调地唱起来:'阳间钱怎能能使鬼推磨?幸好纸变钱在阴间做买卖;不是丈夫把纸烧,谁肯放我回家来?'接着又说:'刚才我是鬼,现在我是人,我把丈夫送给我的钱交给阎王,他就把我放回来了。'蔡大伢故意说:'可是我没送钱给你呀?'她指着那正在燃着的纸堆说:'那就是你送的钱,人间拿铜当钱,阴间是以纸当钱。'大家得知烧纸原来还有如此用处,都争相购买。蔡大伢给各人送了一大捆,不收分文。

      消息一传十,十传百,不到几天的工夫,蜂拥而来的顾客就把满屋的纸全买光了。由于蔡大伢老婆还阳那天是农历十月一日,因此,每逢这一天,人们都给'鬼'烧香烧纸,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。”

      后被认为十字路口是鬼魂南来北往的地方,在十字路口是为了方便邮寄,因为阴间也有邮差的。

      从道教角度来看,水黑而阴,且河水也是四通八达的之地,中国古代的时候是非常重视河道运输的,伟大的京杭大运河是这个事情的最好注解。

今天是中元节,有什么关于中元节的传说?

七月半(中元节)的习俗是怎样来的?

      “年小月半大”,这是婆婆在世时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

      农历七月,我们老家有过月半的传统,老辈子都说月半是过给死人的,年是过给活人的,死人比活人大,所以月半要过得重要。到了这个时节,远房的亲戚、嫁出去的女儿、少有一聚的朋友,都被请上一请,大家齐聚一堂,吃吃喝喝,一屋子生气。

      这可能是一个尝新的季节。

      地里的土豆已经挖了回来,选好,磨碎,滤出淀粉,然后晒干。婆婆有个观念,认为不能纯用烈日,要在绿油油的南瓜叶或者阳荷姜边上摊着,由绿荫和日头,晒得雪白。新鲜的土豆粉最细腻,用大簸箕装着,散发着暖烘烘的香,好看又好闻。常见的吃法是中午饭用它摊鸡蛋皮,鸡蛋打入土豆粉,和水搅拌,锅里刷猪油,泼入蛋粉液,滋滋煎得两面黄。再用刀切成长宽条。把土豆切成细条,以五花肉丁炒得半熟,加水咕嘟咕嘟煮开,这时候的白菜苗,细细长长,称为热菜,给它掐了一大盆,撅成段,丢进锅里。一种很旺盛的清鲜就这样被煮出来。把蛋皮在里面过一道,一大汤碗盛起来。舀上猪颈肉和青辣椒炒的浇头,那黄润猪油吸附在蛋皮的小小孔隙中,香死了。

      中午的天气炎热,很容易冒汗,端着大碗坐在场坝中,蛋皮吸得呼天响,高大的梨子树阴凉芳馥。让人惬意,平添食欲。韧性十足的蛋皮,久吃不腻,再挑食的小孩碗里都干干净净的。

      蛋皮吃完,鼓子里的甜玉米也刚刚煮熟。鼓子是方言对“釜子”的误读,就是那种圆肚子的锅,水装得多,最适合炖煮。甜玉米煮得时候加了一点点盐,被柴火在鼓子里焖透,出锅的时候甜汽弥漫,连蒸汽都是黄玉米糖的味道。

      中午饭吃完,打牌的打牌,抽烟的抽烟。婆婆和媳妇们一起准备晚饭,那时候婆婆年轻,做事迅速。她砍下来贴近前猪前腿部位的排骨,这排骨格外厚实,有一层亮晶晶的肉脂,瘦肉更细嫩,吃起来有丝丝缕缕腊汁。用这种大排骨焖土豆和四季豆,我们叫金豆洋芋,焖好了以后,汤如酱色,四季豆油酥起壳,表皮微皱,土豆翻沙,鲜咸浓郁,滋味泛甘,是大人小孩的挚爱。

      养了两年的公鸡,肥大雄壮,肚子里有特大一坨鸡油,黄黄的,把鸡油炼出来,下鸡肉块爆炒,加了几根党参。鸡汤豆腐,在火炉翻滚。豆腐似软玉,鸡汤金黄。要是在吃的过程中再加一些干黄花,人多了能给锅底吃穿咯。

      七月的黄瓜,少了五月的细嫩,胜在甜爽,切薄片和红番茄盛在盘子里,撒绵白糖,从盘子里能吹出来一种清甜的风,往眉心中间冒。地里晒红的番茄,样子不规则,像一个个手工艺一般的蔑匠做的蹩脚灯笼。但红得通透,艳艳的皮里面,闪耀一种隐秘的金粉,搞的口感也像是细腻至极的金沙,甜中有一丝丝微弱的植物酸,馋得人脚底板发烫——想跑到菜园边边摘边吃。

      细细的辣椒和茄子,连籽都是嫩嫩甜甜的,要用汪油爆炒,起锅的时候撒一把芫荽花。

      晶莹水红的阳荷姜,现摘,在水龙头下冲一遍,切成细丝,只用猪板油炒,就有满屋子鲜脆的异香。

      不过这些都是配角,人们最热衷的,是一锅“苞谷汤滚儿”。

      剥最饱满发亮的甜玉米,一定要用小石磨悠悠地磨成玉米浆。奶油一般的玉米浆,不拌水和糖,就它的原汁原料,磨好后小心捏成团。嫩四季豆和土豆,加大水,只略微一点点油盐,炖出来一锅清甜的汤,有点像日式的昆布。等其反复沸腾,就将玉米团子煮进去。

      柴火呼呼地燃,汤锅滚滚的开。汤滚儿由是得名。

      那是一种不能取缔的鲜甜在肆无忌惮的释放,满屋子满村子都是它甜甜鲜鲜清清爽爽的气。这是人们最爱的吃食,美味至极,仅仅只存留在七月的几天,错过了就只有再等一年了。我曾经提到过,有人如果咒骂某个仇人,用的最恶毒的一个句子之一,就是“你个背时的,我咒你吃不到明年的汤滚儿”。

      老家的夏夜极美,天黑之际,有清凉激荡的河水声,有满天的红蜻蜓。夜晚来临的时候,冰蓝色的星空,萤火虫飞来飞去,好美。这时候暑气歇息,一家人闲坐,甘甜盈桌。

      七月半在我们老家是一个死人的节日,但它跟死却似乎从来不沾边,它处在所有作物成熟尝新的季节,物质丰盈,滋味厚实。迎接它的是家人们满满的欢喜,满满的活力。身处其中,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一辈辈人对往来的时光无限的亲近,对蓬勃的生命无限的热爱。它让我深深觉得,尊崇热爱祖辈,就是有盐有味的好好活着。

      生死固念,炊烟满山,这就是年小月半大。吃完,人也更壮实了,秋,也更丰足了。
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